日期: 27/10/2023
2023年10月25日,行政長官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題為「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本處樂見現屆政府致力完善各項民生福利政策,現就第四章「着力提高治理水平」、第六章「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第七章「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及第八章「青年興 則香港興」中,與民生、福利、長者、殘疾人士、兒童、家庭、青年發展相關之項目提出意見: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跨境救護車服務(第49段)
為病人提供大灣區城市救護車跨境點對點服務能提升對病患的支援,惟長者對跨境安老最大的憂慮為醫療費用高昂、兩地用藥標準不一等問題,且跨境治療對體弱或行動不便長者均構成不同程度的困難。本處建議政府將香港醫健通銜接內地醫療系統,並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為綜援長者提供醫療資助,長遠讓跨境安老長者於居住區域內享用便捷、優質、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建地造地 發展安居
釋放土地發展潛力(第103段)
本處認同政府善用現有土地,並在發展新房屋用地時,同步規劃社區發展的整體配套設施,照顧居民在交通、學業、就業、生活餘暇、社區文化及家庭成長等方面的需要。
鼓勵生育 締造有利育兒環境(第113,114段)
本處喜見政府採用不同方法鼓勵生育。政府應致力把香港發展成為兒童友善城市,在制定各類政策時加入「家庭友善」元素,增加「兒童友善」的社區規劃及設施,並推動「職場友善」措施,例如增加產假和侍產假(廣州的產假和獎勵假期共178天,侍產假為15天)、立法制定最高工時、鼓勵職位共享等,締造有利育兒的環境。
支援在職家庭育兒(第116段)
本處樂見政府逐步實踐增加日間幼兒照顧服務名額、上調「幼兒中心家長津貼」及「社區保姆」服務獎勵金,惟建議把幼兒中心服務納入整筆過撥款,提供穩定服務營運的條件,重新制定空間規劃標準、設施規劃及設置配備,以滿足嬰幼兒的成長需要。期望政府進一步優化及確立更具國際標準的教顧服務,包括參考先進國家將0至2歲幼兒的日間照顧比例由1比6降至1比4、增加護士職位等。另建議把「幼兒中心家長津貼」擴展至私營幼兒中心,讓更多新生兒的家庭受惠;並為社區保姆提供專業培訓,及增加服務配套安排,如包括接送兒童服務。
在貧窮率較高的地區設立兒童館,提供優質親子空間,擴闊兒童的探索機會,亦提升家長在育兒上的知識,促進基層家庭幼兒的整全發展。
促進家庭教育(第117段)
現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學校及不少機構均推行各種家庭教育工作,建議政府就全新為期五年的家庭教育推廣計劃,與業界討論如何整合資源,避免資源錯配。政府亦應積極鼓勵僱主與機構合辦家庭教育,以便僱員在工作間參與。
老有所養
安老服務(第118至119段)
本處歡迎政府多項加強居家安老及院舍照顧的措施,並提出以下有關配套的建議:
跨境安老方面,政府需考慮提供便利的醫療支援配套和家人探訪安排、制定內地院舍服務的監察制度、支援在內地無親故的長者,及在長者不適應時銜接回港的院舍安排。另加強兩地工作人員(包括醫護、復康以及社工等)的培訓交流,以提高他們對兩地安老服務類型、本港長者需要等的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協助長者跨境安老。
政府在增強跨境安老配套之際,應持續投放資源提升本地院舍及家居照顧服務的軟硬性配套,例如改善人手比例、優化員工福利待遇、設立晉升階梯、改善培訓計劃、提升專業資歷、提升場地及設施等,以達至為長者提供多元優質安老選擇的目的。
本處欣見政府額外注資「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建議研究把上述基金恆常化。此外,期望政府關顧殘疾人士及非領取社區照顧服務劵長者的需要,資助他們購買或租借康復輔助器材,推動樂齡科技普及化。
就推動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方面,期望政府繼續帶頭推動通用設計及通達概念,使樓宇設計以至共用設施能照顧不同年齡、能力、族裔人士的需要,進一步推動社區平等共融。
就注資長者終身學習基金方面,本處建議政府持續推動跨界別合作,有系統地了解不同類型長者的興趣及需要,在課程設計上能擴闊長者的學習體驗及更貼合長者的需要。
銀髮經濟(第120段)
在促進銀髮經濟的同時,政府亦需向長者提供理財教育知識、加強監管及防騙措施,創造一個讓長者安心消費的高齡保障環境。除銀髮經濟外,建議政府推動社會聘用年長僱員、持續檢視及提升整體社會職場共融文化,並研究實際僱用長者的狀況,積極推動職場多元友善環境。
關愛共融
支援殘疾人士(第121段)
本處樂見政府提出多項支援殘疾人士的措施,並提出以下有關配套的建議:
現時成人殘疾院舍嚴重短缺,畢業生需輪候多年才獲配院舍,建議政府參考現時老政策,設立跨境殘疾院舍,將「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擴展到殘疾人士,以紓緩目前院舍供應嚴重不足的狀況。
建議政府加強殘疾人士就業支援,例如:帶頭聘請更多殘疾人士、為殘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崗位、按個別工作職系為殘疾人士設計或調節有關的入職條件。
除提前為特殊學校離校生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外,本處建議政府推動特殊學校與非政府機構加強合作及溝通,讓離校生獲得更適切的支援。例如,政府可讓特殊教育資訊管理系統及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等資訊進行互通,以縮減特殊學生/人士獲得適切支援服務的時間。
留意到現時有提供宿住服務的特殊學校未能在現有的政府資助制度下,申請購買與住宿相關的科技輔助器材,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或參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做法,資助有關的特殊學校購買或租借與住宿相關的科技輔助器材,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殘疾學童。
支援照顧者(第122至123段)
本處歡迎政府就各項照顧者支持服務增加資源,並期待進一步定立照顧者為本政策,確立照顧者的定義,以便提供全面的照顧者支援服務,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具體意見包括:
就「護老者」方面,開展照顧者專線無疑有利主動尋求協助的照顧者獲取支援,但對於較被動的一群仍需加強有關暫託服務的宣傳工作。根據本處於本年8月進行「社區暫託服務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護老者沒有使用暫託服務的主因是「不認識有關服務」及「擔心被照顧者不適應」。雖然是次施政報告提及擴大暫託服務網絡至更多不同計劃的服務單位,然而現時社會福利署的「暫託服務/緊急住宿空置名額查詢系統」僅提供基本服務單位名單的搜尋,本處建議:
除了上述照顧者,本處認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照顧者」每天需要面對巨大的管教壓力,他們的需要亦不容忽視。期望政府能提供相應的支援配套,例如:在校本支援以外增加地區資源,減輕照顧者日常的照顧壓力、提升現時特殊幼兒中心名額、資源及人手編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幼稚園及小學生提供銜接支援及升學後的社交情緒支援。
保護兒童(第124至126段)
就政府推動保護兒童法例,本處重申有關法例只是整個保護兒童政策的一部分,不應被視為充分解決虐兒問題的方法。除及早識別外,政府須加強相關措施及配套,包括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寄養服務、相關家庭支援服務、公眾及社區教育、專業人員培訓、設立舉報篩選工具等,並制訂相關程序指引,釐清各專業之角色與分工。意見詳情可參閱本處早前就強制舉報機制提交的意見書1。此外,本處促請政府定立兒童友善的政策,以達致全面保護兒童的目標,並期望盡快落實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檢討報告中各項建議,令相關服務得到改善。
本處相信大幅提升寄養家庭獎勵金能吸引更多社會人士投身服務,惟建議政府做好把關工作,嚴格篩選寄養家庭,以確保質素;訂立明確的照顧要求,提升照顧者的服務質素,確保寄養家長正確使用生活開支津貼,並有效完成照顧工作;加強寄養家長的培訓工作,要求必須持續出席培訓課程,確保他們明白寄養兒童的需要及遵守保護兒童的相關法例,並與時並進學習育兒知識。
支援社福機構發展(第127段)
本處樂見政府重視非政府機構的發展,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用於強化專業能力、系統提升及加強跨專業協作等。建議政府在日後執行相關措施時,應與各業界持分者保持緊密的溝通,了解其實際執行需要,從而讓資源用得其所。
精準扶貧(第128段)
本處認同優化「共創明Teen計劃」,建議加強生活體驗、生命交流及共同經歷等元素,深化師友配對,並善用全港的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的優勢,連結地區中心,讓有興趣的地區伙伴加入提供協作,促進配對師友與地區的連結,由中心提供日後的成長支援。
期待來年推出的「社區客廳試行計劃」,本處建議在設計共用空間時,關注0至3歲嬰幼兒及其家長的獨特需要,例如清潔、安全及較寧靜的爬行設施、嬰兒床、沖奶設施和母乳餵哺室等。
本處贊成以關愛隊為試點,透過探訪或接觸,協助識別有需要支援的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及獨老和雙老住戶。建議由社署與民政署協調各區「關愛隊」與地區恆常福利服務單位的協作,為「關愛隊」提供培訓,加強辨識服務需要的能力,訂定清晰的轉介機制標準及細節,發揮地區網絡的協同效應。
少數族裔(第132段)
本處樂見政府建議多項支援少數族裔的措施,並就各具體措施提出以下意見:
喜見政府回應業界及少數族裔社群的訴求,延長社區大使試驗計劃,惟建議就試驗計劃持續收集業界的意見並作成效檢討,並以「少數族裔社區大使崗位恆常化」為長遠目標。此外,政府應與業界研究支援非政府機構聘請少數族裔員工的配套安排,讓有意聘請少數族裔人士的非政府機構掌握如何推行及實踐多元文化友善的工作環境,長遠支援少數族裔員工在職的需要。
就「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方面,除提及的措施外,建議政府考慮推出相應的家長教育配套,尤其在幼稚園及初小階段,推動家長在家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增加家長支援子女學習的效能感,以達致家校更有效的協作。
就「額外增設兩所少數族裔人士支援中心,以及設立少數族裔關愛隊和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中心」方面,由於現時政府資助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由不同政府部門(主要包括勞工處、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總署)負責統籌,本處期望政府能釐清服務間之分工及協作機制,做好跨部門溝通及政策事務統籌角色,持續聆聽不同持份者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及落實與各主流服務的接軌工作。
健康香港
持續推進基層醫療發展(第140段)
本處樂見政府提出一系列措施落實《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推行,惟建議考慮加強以社區為本的策略,以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例如:增加資源,促進社會服務機構參與推廣基層醫療服務及教育、持續加強醫社合作,並將更多長期病患納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有助長遠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口腔健康(第144段)
喜見政府關注及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本處期望政府盡快落實具體執行細節,讓長者、有特殊需要和殘疾人士及早受惠,並參考國際標準訂立長者真牙數目指標,以便將來訂立相關政策及配套。另外,現時只有就讀特殊幼兒中心的幼兒才可享有政府的牙科服務,建議政府把緊急和特殊護理牙科服務涵蓋至所有正輪候或使用學前復康服務的幼兒,以改善他們的口腔健康。
精神健康(第145段)
樂見政府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惟疫後復課適應、追趕學習進度等,均影響學生情緒健康。本處期望政府加強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及支援;加強教師辨識有需要學生的能力;增加精神科醫療資源;成立專責小組,深入探討精神健康議題,全面改善政策及支援服務,讓有需要兒童及青少年獲得適切支援。
醫護人手供應和培訓交流 (第147段)
引入合資格非本地醫護人手無疑有助紓緩本港醫療人手緊張的狀況, 惟須注意 語言、文化及護理水平差異對服務質素的影響。長遠而言,政府應按本港人口結構,規劃未來醫護人手需要及培訓計劃。
跨境醫療協作(第149段)
本處歡迎政府推出跨境醫療試點計劃,以及在大灣區採購醫療服務予本港市民。在具體執行時,本處建議政府應考慮醫療數據庫的互通、兩地醫護及復康模式的配合,以及逐步實現服務模式的融合。這將有助港人在大灣區獲得更貼身的醫療服務。
體育發展(第150至153段)
本處歡迎政府提及本港運動產業的發展工作,惟建議加強相關配套的安排,例如:「成立工作小組,並邀請運動產業參與,訂定青年運動發展目標,並提供完善支援」、「檢視中學文憑試體育選修科的內容,加強學生的運動專業體驗,培育運動產業人才」、「設立運動學院,專門培訓業界人才」,以及『善用康文署及公共屋邨露天活動場地及公共空間,發揮「一地多用」的功能』。
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第158段)
樂見政府提出多項措施,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惟政府招攬外地人才的同時,亦需要為他們提供個人及社會層面的生活適應支援,讓其真正融入香港社會。另外,政府亦不能忽略本地學生的需要,建議政府同步檢視學生生涯發展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支援及裝備,回應社會對「未來技能」的要求。
發展應用科學大學(第159至160段)
本處歡迎政府提出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並相信此能讓大眾 (特別是家長)對職業專才教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然而,根據本處青年生涯規劃服務的經驗所得,職場實習是職業專才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本處建議在本港未來職業專才教育的發展上,政府應加強「商、校、社」三方的合作。當中,政府可考慮以稅務寬免等措施,鼓勵企業提供職場學習及/或師友配對的機會,並附以社會服務機構擔任生涯嚮導員,讓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參與相應的實習體驗,從而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擴大職業人才庫(第161段)
本處認同政府推動職業培訓,增加青年向上流的機會,並建議由中學階段開始,加強學生對職專教育的認識,如多元體驗探索、生涯輔導等,讓學生盡早準備並作出知情選擇,促進學校與職場培訓的過渡。前線經驗所見,家長抱有「職業培訓次於傳統學科」的固有印象。建議政府撥款予職業訓練局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讓家長認識專業技術型學科的發展階梯,支持青年走入多元發展路。
除培訓津貼外,學徒受訓期間的支援及入職調適期均值得關注。本處建議「學徒訓練計劃」加入學生輔導及生涯發展支援服務,及早辨識有需要學生,輔以在學跟進及實地支援,促進學徒和師傅之間的溝通,提升學徒的發展動力。
STEAM教育(第162段)
本處喜見政府將進一步於中小學推動STEAM教育,並在2023/24學年開展數學課程的支援項目。然而,本處認為 STEAM教育亦應著重經驗為本,鼓勵學生多元應用知識,以應對未來發展的需求。因此,本處提議政府應考慮更有系統地推動科創教育,形式不應只限於「課外活動」,而是提升學生的較技能。當中,各區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可擔當協調角色,連結社區內不同的持分者,為區內學生提供更多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的機會及體驗活動,讓其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教師和學生支援(第163段)
在教師及學生的支援方面,政府提出將加強支援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當中包括加強與內地當局和院校合作,恆常開展專業培訓、交流及合作。本處喜見有關措施,惟事前應就相關的配套有完善的準備,例如:建議教育局可預先規劃每學年的官辦交流團次數及內容、提供常規化的定額資助,從而減輕師生的經濟負擔和鼓勵他們更積極參與,以及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童提供完善的支援。
持續青年發展(第164至167段)
本處認為青年發展及地區參與應從小培育,建議政府增設兒童及初中生參與及發聲的機會,讓成年人更了解兒童的需要及看法。另建議施政報告增設兒童版本或製作兒童短片,培育兒童關心社會及成為良好公民。至於構思及籌備中的「香港青年節」,加入青年人代表,助青年向社會大眾展現潛能,從而獲得肯定。
本處期待「連青人網絡」的籌備及發揮凝聚功能,建議推動開放更多公私營設施,並整合成資源冊,讓青年人展現才能。並期待民青局與地區青少年服務加強協作,觸及弱勢、低動力及邊緣化青年,為整體青年發展共同出力。
結語
三年疫情過後,香港已逐漸走出疫情,全面復常。然而在復常後,本港亦面對著不少挑戰,本處樂見現屆政府致力完善各項民生福利政策,並期望政府持續關心弱勢,為社會推行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的利民措施,「惠民生添幸福」 。
1 意見書可於本處網頁參閱:https://www.hkcs.org/tc/latest_new/Submission-to-Bills-Committee-on-Mandatory-Reporting-of-Child-Abuse-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