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01/02/2024
調查發現「文化及語言障礙」、「費用昂貴」、「太忙碌」是少數族裔認為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的主要求助障礙。近年,市民精神健康雖受大眾關注,但少數族裔尋求支援仍然困難重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2023年1月至8月聯合進行一項「少數族裔精神健康及求助障礙」調查,以問卷訪問273名居港南亞及東南亞裔人士,揭示近三成人面對精神健康高風險問題。就此,研究團隊建議加強少數族裔對基層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認識,並鼓勵「政商社合作」支援在職少數族裔員工的精神健康,以及提倡完善現有精神健康服務的支援配套。
調查顯示近四成少數族裔(37.0%)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不懂何處求助,更有逾三成人(32.6%)認為精神健康問題是羞愧的,並有約四成人(42.9%)相信問題會隨時間而改善。而最多人認為的求助障礙分別是費用昂貴(68.9%)、文化及語言障礙(56.0%)及太忙碌(48.7%)。另外,全職或自僱人士及男性在面對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時,更易受上述因素影響而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令他們難以得到支援。
調查亦了解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狀況,其中逾兩成人(22.8%)存在中度至重度的抑鬱風險,並各有約一成人存在明顯的焦慮風險(13.6%)或臨床失眠風險(12.2%)。整體而言,近三成人(28.6%)面對最少一種精神健康高風險問題。相比低風險群體,高風險群體的生活質素和健康狀況顯著較差,並於求助時遇到更多的障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多元文化、復康及社區服務服務總監張牧恩表示,當高風險群體同時面臨更多的求助障礙,便會陷入惡性循環,急需採取措施支援他們尋求專業服務,以走出困局。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少數族裔人士對基層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認識
(二)鼓勵「政商社合作」支援少數族裔在職者的精神健康
(三)完善現有精神健康服務的支援配套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表示:「多元文化敏感度在於能否看見及尊重差異,並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當社會服務人員具備多元文化敏感度,有助避免偏見或刻板印象,令提供服務過程更為友善。在日常服務中,我們可多反思社會環境對自我認知的影響,亦注意自己的『用語』有沒有多元文化,並且肯定服務對象的能力與優勢,從而培養多元文化敏感度。」
為促進少數族裔精神健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推出與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內多間機構合作策劃的少數族裔精神健康支援平台「心靈密 (Salamat)」。該系助理教授周偉浩表示:「Salamat的意思是平安。網上平台專門為少數族裔的需要而設,設有多種少數族裔語言。用戶進入平台後會先進行篩查問卷,然後便會得到身心健康報告、所需採取行動、求助資源等,並會在用戶同意下轉介至合作機構,以獲取進一步服務。」
_______________
1根據2021年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在少數族裔工作人口中,每周工作 65 小 時或以上的比例為 6.7%。另外,多個少數族裔工作人口(包括:菲律賓人、印尼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泰國人)的每月收入中位數均低於全港工作人口的數字 ( 19,500港 元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多元文化、復康及社區服務 服務總監 張牧恩先生 (電話:2731 6248)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助理經理(公共關係) 鄭梓冲先生 (電話:2731 6263)